【悅讀】我到底和楊小凱、張維迎在爭論什么
本書總結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和改革活動的經驗,提出了一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一般理論,并以此理論分析中國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各項成就,面臨的主要經濟、社會問題,探討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新版針對近年來此起彼伏的“唱衰中國”論調,專辟一章“危機后的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予以駁斥,對我國未來改革發展前景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分析與預測。附錄四“我為什么不支持資本賬戶完全開放”以一個經濟學家的視角,從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穩定的角度對資本賬戶開放的強烈呼聲給出不同的聲音。附錄五“我到底和楊小凱、張維迎在爭論什么”分析有關我國改革道路的選擇、經驗的詮釋和理論的創新,并告知大眾經濟學家之間的爭論是由不同觀察角度和不同知識儲備而得出的不同看法,通過相互切磋可以互相增進。
我到底和楊小凱、張維迎在爭論什么
林毅夫
一、 中國經濟為什么能繼續保持高增長?
唯一能解釋我國經濟增長下滑的原因只有外部的國際周期性因素。
我認為中國經濟還必須走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那么中國到底還有沒有效率高、效益好、質量高的投資機會呢?其實還不少。
國內外普遍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前景感到悲觀,認為中國經濟從1978年到2013年已經持續了35年9.8%的高速增長,在人類經濟史不曾有過,日本、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8%~10%的經濟奇跡也就維持了二十幾年,之后降到7%以下,甚至只有4%或更低。他們認為,中國沒有辦法違背這個歷史的自然規律。
在第一講中我談到,經濟增長是由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驅動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帶來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相比,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上有后發優勢,用好這個后發優勢,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數倍于發達國家。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等在跟美國同一差距所代表的后發優勢的水平上,維持了20年平均每年8%~9%的增長。所以,從后發優勢的潛力來看,中國大陸從2008年開始還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長潛力,這個判斷是客觀的分析,而不是樂觀臆斷。
二、我為什么不支持資本賬戶完全開放?
從上世紀70年代華爾街、美國金融學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倡導資本賬戶開放后,結果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波動更為頻繁,危機發生更多。
資本賬戶的開放通常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開放就很難收回來。
從韓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經驗來看,我覺得我國資本賬戶開放后發生危機的可能性還很大。首先,我們推行的是雙軌制改革,有很多扭曲沒有消除,還存在不少結構性問題,這些問題跟改革不到位有關。其次,跟發展階段也有關。即使我們變成全世界最大經濟體,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也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發達國家那種以股票市場、風險投資、直接融資為主的金融結構并不完全適合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本身在金融結構上就是扭曲的,既然金融深化的程度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么高,如果采用那樣的結構,大量資金流進、流出會給經濟造成過度的波動,發生危機的可能性會相當高。
三、 我到底和楊小凱、張維迎在爭論什么?
2002年我和楊小凱教授有關“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的討論。這些爭論實際上涉及我國改革道路的選擇、經驗的詮釋和理論的創新問題?!瓰榱耸惯@場爭論能夠實現會議主辦方原先所設想的初衷,我特地對照我國和其他轉型中國家的實踐,再次回顧20年前關于國企改革、12年前關于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的爭論,并就中國經驗和回歸亞當·斯密等問題寫了一篇專文“我到底和楊小凱、張維迎在爭論什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2002年12月,小凱在天則研究所的一個講座中提出了后發劣勢的觀點,認為落后國家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容易而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難。落后國家傾向于模仿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管理而不去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這樣落后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經濟獲得快速的增長,但是會強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給長期增長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變為不可能,因此,他認為后發國家有“后發劣勢”。為了克服“后發劣勢”,他主張后發國家應該由難而易,在進行較易的技術模仿前,要先完成較難的制度模仿。
和小凱主張發展中國家應該先推行共和憲政,等憲政建立起來以后再來發展經濟以克服不去模仿發達國家優秀制度的“后發劣勢”的觀點不同,我從1994年和蔡昉、李周一起出版《中國的奇跡》一書以來,就一直認為從理論和經驗的角度來看,后發國家固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必要不斷對現有的經濟、社會體制做出改革,但一個后發國家并非要先進行英、美的憲政體制改革克服了后發劣勢以后才去發展經濟。
(摘選自本書,標題為編者所加)
《解讀中國經濟(增訂版)》
推薦指數:★★★★
作者:林毅夫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毅夫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1994 年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并擔任主任一職。2008 年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成為擔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銀行的任期屆滿,返回北大,繼續教學研究工作。
其他經濟學家如何看待中國改革的方向
《中國改革頂層設計》
作者:張卓元
出版: 中信出版社
十八大以后,中國改革進入了攻堅克難的階段,“權貴市場經濟”抬頭,壟斷利益集團盤根錯節,改革必須從頂層設計開始,通過總體規劃來化解改革阻力。本書重點討論了深化改革的三個重點領域:經濟體制改革、價格改革和國企改革。
《重建改革邏輯:頂尖經濟學家建言中國經濟未來》
作者:厲以寧、陳志武、茅于軾、龍永圖等
出版:紅旗出版社
削減行政審批、設立自貿區、利率改革等舉措表明,中國正在重建改革邏輯。這個邏輯就是厘清政府邊界,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并且把權利還給個人。要完成這場必須的改革,就要去突破既得利益的障礙,解決社會經濟領域的諸多問題。
《時寒冰說:未來二十年,經濟大趨勢》
作者:時寒冰
出版: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本書通過分析中國決策、大國角逐、全球博弈三條主線,對貨幣持續超發的原因、中國的股市、中國房價轉變關鍵點等問題一一做出解答,展現出涵蓋中國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宏大趨勢,以及涵蓋樓市、匯率、大宗商品等的微觀趨勢,讓未來20年纖毫畢現。